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SUBSCRIBEtoUS
我们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则标准是要求借款人征信报告中的五级分类不得为次级、可疑等状态。那么,五级分类到底是什么呢?它和贷款申请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实际上,五级分类指的是银行会根据客户资产的内在风险程度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五级分类存在意义就是为了揭示贷款的真实质量,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概率。
在1998年以前,国内的贷款分类级别依据的是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分别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其中后三种并称为不良贷款,又叫“一逾两呆”。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其弊端也组建显现出来。譬如,未到期的贷款,无论是否事实上有问题,都会被视为正常。而把逾期一天的贷款即归为不良贷款,似乎又显得过于严格。同时,这种分类方式更偏向于事后的管理,并不能做到预判贷款风险以改善贷款质量。
于是,在2002年人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到2005年的时候,国内的各大商业银行已基本践行五级分类法。
并且,在2012年财政部印发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中,不仅对五级分类做出了认可,还将五级分类法的应用从信贷资产扩大到所有风险资产。
前面我们说到,五级分类法通常是通过对用户的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进行连续监测和分析,以预判贷款可能产生的损失。下面,就来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五种分类。
01
正常类
正常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还款意愿良好,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状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即便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也不会对偿还贷款产生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02
关注类
关注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虽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可能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会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造成影响。
通常,出现此类贷款的原因多是受到了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行业变动等情况的影响,又或是存在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等因素。
03
次级类
出现次级类贷款,则说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已经出现明显问题了,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甚至需要通过处置资产或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
如果借款人出现经营亏损、支付困难,并且难以获得补充资金来源,甚至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负数,很大概率会被降级至次级类。
04
可疑类
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必定造成一部分损失。
一般来说,如果出现了可疑类分级,多是说明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或是项目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甚至是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涉及重大案件,会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05
损失类
损失类贷款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部分,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
归根到底,五级分类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信贷员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把握企业有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从而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知客户的需求,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来增强客户的信任感,也为后面的持续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