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思考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表示,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9%,为10年新高。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刘志清周五称,截至12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万亿元(2965.2亿美元),与第三季度持平。他表示:“总体而言,风险仍在控制之中。”刘志清指出,银行业规模持续增长,贷款占比稳步上升。

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思考

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思考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表示,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9%,为10年新高。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刘志清周五称,截至12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万亿元(2965.2亿美元),与第三季度持平。他表示:“总体而言,风险仍在控制之中。”刘志清指出,银行业规模持续增长,贷款占比稳步上升。据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261.4万亿元,同比增长6.4%。银行业境内总负债239.9万亿元,同比增长6%。信贷质量基本稳定,核销力度加大。截至去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9%;关注类贷款余额3.4万亿元,关注类贷款率3.16%,较2016年高点下降了1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92.8%,较上年末下降6.9个百分点。2018年,商业银行累计核销不良贷款9880亿元,较上年多核销2590亿元,从而腾出更多空间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对于商业银行不良压力的上升,业内普遍认为,这与监管对不良贷款认定统计口径的调整、信用环境趋紧企业流动性加剧导致信用风险上升密切相关。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举办的2018中国特殊资产行业高峰论坛上,有资管人士透露,受近年来的严监管影响,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将曝出,不良出清压力非常大。

  一、不良贷款率的概念

  不良贷款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总称。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可能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不能收回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小。

  不良贷款率计算公式如下: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二、不良贷款率形成原因

  (一)银行外部原因

  1.贷款人的因素。银行放贷对象一般为一些企业,就可能出现经营管理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恶意贷款,故意逃避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

  2.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3.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银行内部原因

  1.银行高管判断出现偏差。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贷款人的经营状况、信用水平、资产等判断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上的失败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2.信贷人员违规操作。部分银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3.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

  4.道德因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引起不良贷款的形成。

  三、我国不良贷款率的总体特征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特征:一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率迅速走高后保持平稳;二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不良贷款的主要集中行业,二者合计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60%,采矿业和农林牧渔业的资产质量压力仅次于批发零售行业,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不含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三是不良贷款区域分布特征明显,近半年来各省份走势出现分化,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不良率开始见顶回落,东北三省和甘肃、内蒙古等中部省份的不良率继续恶化。

  四、对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建议

  01

  积极应对不良贷款

  遏制新暴露不良贷款的产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巩固、发展优质客户群体,做好风险监控和管理工作,避免“死退”和“退死”情况的发生,将潜在的风险扼杀在源头。同时,加强创新不良贷款的处置政策,充分利用“新政策”、“新工具”、“新手段”处置不良贷款。

  02

  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

  审贷分离制度是将贷款的调查、审查、批准职责和权限分别划归不同人员和部门负责执行的贷款管理制度。通过审与贷、调查与评估、发放与收回的分离,使每个环节职责明确,任务清楚。有利于提高贷款决策的科学性,从决策上减少失误,排除贷款过程中的人为干扰,确保审查和决策环节的正确性。

  03

  加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做好不良资产管理的前提是提升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控面临新挑战,未来建议商业银行加快构建新型全面风险管控体系,扭转不良资产增速较快的局面:一是由应对监管、局部覆盖、人工为主的被动型风险管理模式,向系统管控、全覆盖、科技主导的主动性风险管控模式转变,二是构建符合综合化经营、新业态、新模式以及信息科技发展趋势的新型全面风险防控体系;三是从构建新型系统性管理体系、强化银行研发能力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审计和内控合规、探索优化资本补充机制等五方面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尹梦怡,中央财经大学科技与金融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律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法律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硕金融法方向。

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思考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