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及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信用科技与普惠金融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在“消费金融与ABS”学术研讨会上,京东金融投资管理部负责人孙鑫进行了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经本人审阅):
京东金融在零售信贷领域ABS的实践
我是京东金融结构金融部的二级部门:投资管理部的负责人。结构金融部类似银行的投资银行部,主要功能是作为本公司的牵头部门,把各种内部金融资产包装成金融产品,尤其是ABS产品向市场进行销售,从而获得融资。
结构金融部另外一个职能体现在我们投资管理部这里,也就是对京东体系之外的消费金融资产,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是零售信贷资产进行投资。我们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投资会秉持这么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对资产进行穿透式管理:我们开展的投资业务不是简单基于资产包的买卖,而是要穿透看到每一笔资产的具体情况,譬如债权对应哪些抵押权益、每笔债权资产本身的还款情况又是怎样的等等。基于这种投资理念,我们会利用自己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团队,来对资产进行逐笔穿透形式的管理。
以具体投资流程为例,我们首先会和市场上的持牌和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行接触,当我们发现其中符合基本风控要求的合作对手的时候,就会和这些公司进行深度接洽。合作前我们会做充分的尽调,以及通过合规、风控等一系列的审批流程。当所有的审核标准都通过后,就进入到正式投资和放款的过程中。
投资放款过程中有几个核心流程:首先,我们会把自己的系统和对方进行对接,对方把要放款的资产以电子清单的方式传输给我们,我们则利用自己内部风控系统进行逐笔筛查,如果是房产抵押类的资产,在系统筛查的基础上我们还有专职团队针对这个抵押资产进行更加细致的审核。这些工作都完成以后,这个资产从拟放款的状态变为正式放款状态。
其次,放款流程中京东金融会把款项直接放到个人的账户中。到这个环节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Pre-ABS流程,在资产逐步形成后,我们通过评级机构对整个资产包进行重新评估和结构化,按照ABS的标准流程对现金流偿付顺序和信用风险进行重新分配。
第二,无论做存量资产还是增量资产的交易,我们一定是带着资金介入去完成整个交易:在ABS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先利用自己的资金进行资产生成。在生成资产进行销售的时候,我们仅会将优先级和一部分夹层卖出去,而不会把全部资产倾销给市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至少留存全资产包规模的5%,而且是外部投资人投资层集中最底层的5%,以保证和外部投资人在道德风险上的绑定。一旦资产包本身出现一些问题,同时交易对手也出现极端风险不能履责的时候,我们就会介入清收环节。也就是说,投资之后我们的身份会体现为资产特殊服务商。
和这一领域其他的投资人、以及市场上所有参与这类资产撮合业务的机构相比,我们有几点不同:
第一,我们自己的定位是基于零售信贷这一大类资产,并基于我们自己自有资金来做撮合交易。基于自有资金来做撮合交易,有几点优势:首先对资产的控制力和话语权会更加强,我们可以参与到交易的全程,并且主导整个交易结构的合理设计,同时对于资产的销售大方向都可以由我们进行主导。而我们本身又是和外部投资人共同承担项目风险的主导方,最终体现的结果就是我们会作为一个更加公正的参与者,平衡投资人和资产方两边的利益诉求。
第二,我们会针对资产进行更为深入的管理,投前体现为对资产逐笔筛查,投后体现在对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持续性管理。为什么强调需要对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这是因为做零售信贷资产的投资,和对公业务在风险特征上有很大的区别。零售信贷资产包的风险满足大数法则,往往不是突变的。除非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否则对于同一标准、统一操作流程加工出的资产,风险水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比较稳定。如果客群选择适当、产品设计较为合理,零售信贷资产的风险就主要体现在业务操作上了。譬如资产状态更新不及时造成资产逾期率无法准确估计、资产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回购资产、权证管理并不到位等等,这些操作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转化为实际的信用风险。在行业发展早期,因为每个机构都基于自己的管理体系开展业务,外部投资人对于这些风险点了解的并不充分。而在资产流转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就会逐一暴露出来。如果没有独立第三方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持续性的管控,站在投资人角度,投资是没有安全保障的。
关于资产包生命周期最后的清收,我们目前还是处于测试阶段。当交易对手出现极端风险不能履职的情况,这个资产包我们就要介入回收。我们自己正在做资产清收的工作,这个工作是从今年二季度开始的。投资人有股权投资人还是债权投资人的区别,对于债权投资人来说,基本诉求是所有投资资金的本息能够得到安全兑付,这是一个及格线。回顾我们5-7月整个回收的效果,虽然结果无法达到专业催收机构的水平,但根据测试结果来看达到及格线并不难。实际上我们的测试结果远远超过及格线的水平,效果很不错。
总结一下,我们认为,零售信贷ABS未来会成为资产配置的一个大类品种,整个行业也正以很好的复合增长率在增长,当前这类资产是风险收益很好的配置标的。我们认为对这种资产的投资应当基于穿透式管理开展,不能简简单单基于资产包进行“蒙眼式投资”。作为投资人还是需要用技术手段看到底层资产究竟发生了什么,交易对手月度和季度究竟运营的怎么样,这样也会更加促进资产供应商把自己的业务经营的更加规范。
那资产的穿透式管理会不会做的很重?从我们的业务实践来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它的投入和流程的基本逻辑对于中大型的机构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希望行业中能够有某种基本的标准,大家用比较标准的严谨方式,对于这类资产的风险把控来进行投资。当然,投资人的投资规模有大有小。每个投资人都像我们一样,从自有投资盘出发自建一套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是很不经济的,参考海外投资基金的成熟经验,第三方资产服务商作为市场基础设施的出现和完善、为全市场提供服务很有必要。
补充一点大家刚刚关心的区块链问题:把区块链应用到ABS当中,可以解决交易一部分核心问题——也就是资产是不是真的、以及资产信息是不是真的。区块链技术让任何一个交易方都无法单独篡改数据,以保证资金流和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时性。相信未来行业中也会有更多机构采用类似技术开展业务。
最后分享一句话,我们只不过是走在行业相对比较靠前的位置上,每一个环节都不是自己独有的或者只有京东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希望基于穿透式管理的投资模式和业务规范能够被行业更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促使行业朝着更加合规、严谨、有序的方向去发展。
谢谢大家。
“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发布成立。CFT50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RBIF)、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FTCS)联合主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德勤为支持单位,由李扬、蔡鄂生、李礼辉、王忠民、王永利、陶以平等担任高级学术顾问,黄益平、肖风、姚前、姚余栋、贲圣林、陈龙、黄金老、杨涛、杨东、宋科等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CFT50汇聚了国内金融科技一线的监管层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共同探究前沿课题、促进产业实践,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论坛致力于成长为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研究平台,并通过国际交流与协作,努力提升中国金融科技的全球影响力。
更多内容,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