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征信现状的“八个关键词”:“漠视”“烦恼”“尴尬”“热议”

融360日前公布的《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个人征信的现状,可用“漠视”“烦恼”“尴尬”“热议”这“八个关键词”来贴切地形容和描述。结婚前要不要查对象的征信、入职新公司要查征信记录怎么办、上了征信黑名单不让坐高铁

中国个人征信现状的“八个关键词”:“漠视”“烦恼”“尴尬”“热议”

中国个人征信现状的“八个关键词”:“漠视”“烦恼”“尴尬”“热议”

  融360日前公布的《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个人征信的现状,可用“漠视”“烦恼”“尴尬”“热议”这“八个关键词”来贴切地形容和描述。

  结婚前要不要查对象的征信、入职新公司要查征信记录怎么办、上了征信黑名单不让坐高铁……曾几何时,只有办信用卡、申请贷款才会用到的个人征信,如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让更多人体会到这张“经济身份证”的份量。

  与之相对应,关于“征信如何洗白”“征信花掉如何处理”的讨论充斥网络,因缺乏征信记录而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服务的事件亦不少见。前者从侧面反映出普通大众的个人征信意识还有待提高,后者则表明目前征信体系还不尽完善,尚不能充分满足普通大众实际需求。可以说,中国征信体系的完善和相关知识的普及,未来还有很长道路可走。

  根据融360维度近期公布的《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显示,对于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央行个人信用报告,受访者的满意度为36.28%;而在征信知识普及方面,仅有10.7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个人征信。

  漠视:1/4受访者表示从不查征信

  作为个人信用情况的“经济身份证”,个人征信的应用范围已经十分广泛。以央行征信为例,2019年个人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24亿次,日均查询量657万次。在使用场景上,根据央行对2020年二季度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原因的分类统计,42.6%的查询用于贷前审批,52.6%用于贷后管理,4.8%用于担保资格审查等其他目的。

  事实上,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信贷领域。融360维度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在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情况下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超两成的受访者表示,在出境签证、工作入职情况下查询过;还有5.68%的受访者表示,在相亲或结婚情况下,查询过对方的个人信用报告。在网络上,“婚前该不该查对方征信”不时登上热搜,与买房买车、彩礼/嫁妆等成为适婚人士讨论的话题。有网友爆料称,自己的朋友在结婚前突然分手,起因在于女方查了男方的征信,发现对方欠了许多信用卡债务和小额贷款,还有众多逾期记录,最终选择分手。不过,尽管使用场景广泛,生活中仍有许多人未曾主动查询或运用征信报告。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25.2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实际上,央行征信中心每年提供两次个人信用报告免费查询服务,定期查询有助于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同时避免一些意外事件导致自身信用受损而不自知。近期引发舆论关注的“四川女子被贷款1200万”一事,虽然真相如何还有待调查,但却给没有查询过个人征信的人提了个醒,定期查询和维护个人征信记录很有必要。

  烦恼:超三成受访者遭遇征信违规查询

  有人没有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有的人却在不知情或被诱导的情况下,被动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在融360维度的调查中,超三成受访者表示有过此经历。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但有些机构出于业务开展的需要,利用一些优惠手段诱导或欺诈用户同意授权查询征信。例如,在一些消费者投诉平台,有消费者投诉某外卖平台,将同意查询个人征信授权书与领取外卖优惠券捆绑在一起,消费者以为自己是在领取优惠券,没有注意到下方用小号字体标注着“同意查询用户《个人征信授权书》”等字眼,导致用户征信信息“被查询”。需要注意的是,若一段时间内,征信记录被查询次数过多,存在的负面影响越大,俗称“征信花掉了”,会对申请银行信贷等行为产生影响。而一旦不小心授权第三方机构对个人征信进行查询,用户的隐私就相当于在“裸奔”,个人重要信息一览无遗。在广州打工的赵晓时常接到一些推销贷款的电话,根源在于一次征信查询导致的信息泄露。“之前我手头不宽裕,为了交房租,在网上借了一些钱,后来听说借钱会影响个人征信,我就想查一下自己的征信记录”,赵晓说。然而,小赵并不是通过央行官方渠道查询,而是在应用商店里随机下载了一个查征信的APP。这些APP会要求获取用户手机多项隐私权限,包括位置、电话号码、访问摄像头,甚至包括读取短信和通讯记录等。所谓的“直连央行征信系统”,也只是APP通过用户自己的信息去央行征信系统查询,这些应用仅仅充当了中介的作用。一般来说,央行征信报告记载了个人通讯方式、住址、婚姻状况、职业信息、银行贷款记录、信用卡透支记录等详细信息。这些最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却被APP轻而易举地留存使用。“我知道钱不能随便借,没想到征信记录也不能随便查,电话骚扰是小事,我现在很怕别人用我的信息去借贷款,那样我就真的亏大了”,赵晓后悔莫及地说。

  尴尬:仅一成人对个人征信非常了解

  前段时间,“花呗部分用户接入央行征信”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夹杂着网友们的千万条疑问在网络上形成声势浩大的讨论——“为什么花呗数据要接入央行征信”“花呗接入央行征信对用户有什么影响”“要不要关闭花呗”……热闹非凡的讨论背后,映射出大众个人征信知识匮乏的尴尬现实,不少人并不了解个人征信的实际意义和效用。据融360维度调查发现,将近9成的受访者在采访中表示,平时关注个人征信信息,但仅10.7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个人征信。这种不了解,不仅反映在对“花呗数据纳入央行征信实际影响”等问题的茫然,还体现在用户对一些基本个人征信知识的不清楚。如近两成受访者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的出具机构(央行征信中心),一半受访者不清楚个人信用报告免费查询次数(2次),仅有31.86%的受访者了解个人逾期记录展示时间(5年)。苗淼就是其中一员。刚结束北漂的他选择在南京安家,一番折腾后选定了自己心仪的房子,却在申请房贷时遇到麻烦。“银行贷款人员告诉我,征信记录有问题,贷款无法顺利审批”,苗淼说,“我听了以后惊呆了,因为我没有借过其他的贷款。”后来通过查询记录,苗淼发现自己很久之前办过一张信用卡,虽已停止使用,但多年年费都没有按时缴纳,这才影响了信用记录。搞清楚原因后,苗淼急忙把这张卡的欠费都还清,再次向银行发起贷款申请,却仍不成功。“我后来才知道,原来征信记录是要保留5年的,真的是太无知了。”

  热议:违反抗疫政策等行为该不该纳入征信?

  在“花呗数据接入央行征信”引发争论的同时,另一则消息却没有获得过多关注。2020年7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百行征信的公告,双方将在依法合规、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征信战略、业务、技术合作研究。如此加快推进征信市场建设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个人征信体系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例如,随着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出爆发性增长,个人征信的市场需求日益加强,但目前的征信产品和服务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36.28%的受访者表示央行个人信用报告内容详尽,38.49%的受访者表示有所不足,7.57%的受访者表示效果差强人意。整体而言,个人信用报告的满意度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因此,有必要打破“数据孤岛”,有效整合数据,以提升征信数据使用效率。而另一方面,大众对丰富个人信用报告内容、提升征信记录准确性的呼声也较高。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53.3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进一步丰富报告覆盖范围,38.8%的受访者表示有条件支持,仅有2.21%的受访者不支持进一步增加信息维度。不过,对于一些可能引起舆论争议的信息,受访者态度不一。如之前盛传的水、电、电信等缴费信息的采集,30.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53.63%的的受访者表示有条件支持,前提是需要获得授权。好在央行二代征信系统上线时就明确表示,未来采集这些数据的前提是取得信息主体的授权。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出于抗击疫情的需要,国内部分地区出台相关措施,将违反抗疫政策的个人列入征信黑名单。例如上海明文规定将故意隐瞒病史等行为,列入征信记录黑名单。对于这一做法,融360维度调查结果显示,38.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48.26%的受访者表示有条件支持,仅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这表明,对于危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大众支持其纳入征信记录的意愿更高。苗淼就表示:“这些事情和按时还信用卡没什么区别,只要想做都可以做好。如果不遵守,就说明这个人态度有问题”。持同样态度的还有赵晓,“就应该给不守规则的人一点教训”。

中国个人征信现状的“八个关键词”:“漠视”“烦恼”“尴尬”“热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