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被拒,“征信修复”?央行回应!

日前,一男子由于存在不良征信记录,买房贷款时被拒。继而“病急乱投医”,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声称“可以为其办理征信修复”的人,并先后四次转账共计元作为“征信修复”费用,谁曾想“竹篮打水一场空”,数万元费用打了水漂,不良记录却依然存在。

贷款被拒,“征信修复”?央行回应!

贷款被拒,“征信修复”?央行回应!

  日前,一男子由于存在不良征信记录,买房贷款时被拒。继而“病急乱投医”,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声称“可以为其办理征信修复”的人,并先后四次转账共计元作为“征信修复”费用,谁曾想“竹篮打水一场空”,数万元费用打了水漂,不良记录却依然存在。

  糟了糟了!银行说我有不良征信记录,把我的贷款申请给驳回了。我该怎么办?

  莫慌莫慌。以下信息可以帮到你!

  什么是个人信用报告

  个人信用报告是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最基础产品,它记录了个人与银行之间发生的信贷交易的历史信息。只要个人在银行办理过信用卡、贷款、为他人贷款担保等信贷业务,他在银行登记过的基本信息和账户信息就会通过商业银行的数据报送而进入个人征信系统,从而形成了个人的信用报告。

  个人信用报告包括哪些信息

  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①公安部身份信息核查结果。实时来自于公安部公民信息共享平台。

  ②个人基本信息。包括身份信息、婚姻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

  ③银行信贷交易信息。是个人在各商业银行或者其他授信机构办理的贷款或信用卡账户的明细和汇总信息。

  ④非银行信用信息。是个人征信系统从其他部门采集的、可以反映个人收入、缴欠费或其他资产状况的信息。

  ⑤本人声明。是本人对信用报告中某些无法核实的异议所做的说明。

  ⑥异议标注和查询历史信息。异议标注是征信中心异议处理人员针对信用报告中异议信息所做的标注或因技术原因无法及时对异议事项进行更正时所做的特别说明;查询历史展示何机构或何人在何时以何种理由查询过该人的信用报告。

  简单来说,个人信用报告中不但包含了贷款、逾期、透支等银行信贷交易信息,也包含了欠税记录、法院民事判决记录、强制执行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公共信息。

  个人信用报告用在什么地方

  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目前仅限于商业银行、依法办理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和人民银行。

  其中商业银行仅在办理如下业务时,可以向个人征信系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

  ①审核个人贷款、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的;

  ②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的;

  ③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的;

  ④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商业银行、消费者还是人民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都必须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且留存被查询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个人信用报告出现不良记录怎么办

  一是及时履行相关义务

  《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也就是说,当您履行了相关义务后,5年后就可以恢复正常。为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建议您提高信用意识,一旦发现逾期行为应及时还款补救。

  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每年两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信用报告。但也不建议您太频繁的查询哦!否则银行会认为您急需用钱,潜在违约风险高,把您列入不受欢迎名单。

  对于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征信机构、金融机构都不得擅自修改、删除,一旦发现违规修改、删除等行为,相关部门是会进行依法处理的。

  二是通过正规渠道反映诉求

  《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信息主体认为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投诉。

  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受理投诉和异议均不收取任何费用。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而对于社会上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揽生意的机构和个人,央行明确回应: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说法。

  (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存在的风险。不法分子指使信息主体捏造虚假事实,伪造虚假材料,以“非恶意逾期”或“不可抗力”等理由试图达到“征信修复”目的。不法分子通常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联系方式、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泄露或买卖等风险,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征信修复”实则“借机牟利”。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说法。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主体急于摆脱不良信息困扰的需求,以承诺删除不良信息为由,收取高额服务费用后失联,给信息主体造成财产损失。

贷款被拒,“征信修复”?央行回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