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入冬”的速度,比想象中还要迅猛。
7月以来,短短20天,杭州6场土拍,一次比一次惨烈:先是郊区下跌,再是核心区失守,本周五更出现首次底价成交。
除了预期变化,背后折射的,其实是目前全国房企面临的普遍难题——缺钱!
开发商到底多缺钱?
它就像一个工厂老板,因为预期看好,大举购入原料。为抢占规模,更不惜借贷加杆杆;但没等产品全生产出来,不仅价格被限,行情也开始转冷。
更惨的是,债务纷纷到期,愿意借钱的人还变少了……
背负巨大债务,虽手握大量土地,却无法变现。这就是当前房企普遍存在的矛盾。
作为全国卖地领军城市,杭州自然无法置身事外。有人说,土拍遇冷只是第一步,未来还会降价。
曾经“不可一世”的杭州楼市,会走到这一天吗?
PART1
杭州卖地金额有多高?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透明售房网统计,杭州市区(不含临安)2016年、2017年,及2018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分别为1624亿、2025.4亿,及1354.1亿,分列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
这波牛市,开发商光买地,就花了5000亿。
拿地金额方面,信达等3家公司位居2016年前三位,均超过百亿,达到157.08亿、138.8亿和132.51亿。
2017年,融信、金地和保利,占据前三席,土地款同样都超过百亿。
2018上半年,依旧有龙湖、恒隆,和保利三家房企,拿地金额超过百亿。其中,恒隆和保利,都只拿了一块土地(百井坊商地、奥体百亿地王)。
2年半时间,拿地最多的房企,总共花费317.43亿。
关键问题来了,这些土地有多少已经上市?
2018年上半年,肯定不在此列;2017年,除了绿城·西溪雲庐等少数项目,绝大多数还没有上市。
2016年,因为拿地时间较早,上市地块占据多数,但仍有部分高价地,至今没有开盘。比如,地价4万3的金隅诺德·都会森林、地价3万6的世茂·钱塘天誉,和招商越秀·公园1872等。
限价是它们迟迟不开盘的主要原因。
打个比方,板块地价3万5,开发商预期至少5万,但新房限价4万。不到万不得已,开发商肯定不愿意亏本入市。
我粗略统计了下,2016年以来,因为限价、工期等各种原因,还未上市的项目,加上开发商必要建安、财务成本,至少有4000亿,还没产生哪怕一分现金回报。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房企压力能不大吗!
PART2
可能有人会说,开发商总有点余粮吧。
的确,过去两三年,杭州楼市火得一塌糊涂,只要舍得卖,几乎不存在卖不出去的房子。
那这几年到底卖了多少钱?2016年3044.6亿,2017年3164.8亿,2018上半年1988.03亿元。看起来很多,分到开发商头上,就没那么多了。
2016年集中化程度最高,前三甲,绿城+万科+滨江,总销售额超过700亿。
2017年的前三名,万科+融创+绿城略低,但合计也超过600亿;2018上半年相当分散,排名第一的万科,只有109亿。第二位的融信,则刚刚超过100亿。
可以看到,尽管整体成交金额逐年上涨,但房企占有率却在下降。
这是因为,随着优质限价红盘的即将销售殆尽,开发商手中已没有明显优势楼盘了。取而代之的,是分布更广泛、且不易上市的高地价项目。
如果拿销售金额,和拿地金额一比,就更有趣了。
以那家花了300亿的房企为例,过去2年半,商品房销售额总共才200多亿。卖房子的钱,还不够拿地。
杭州地王出现最猛烈的2017年,这一现象最明显。
当年A公司拿地金额高达124亿,销售额却只有84亿,差距明显;还有拿地前三名的B公司,甚至没出现在房企销售榜前十。
再看C公司,虽然2017年销售额高达140亿,但转瞬间,就在2018上半年,花了134.8亿拿地。
试想,这些买地、销售额基本持平,甚至差距明显的房企,怎还会有余力,继续驰骋土地市场呢?即便有心,也是无力啊!
PART3
房企资金面的困难,远比表面要严峻。
因为开发商买地的钱,很多都是借来的。尤其过去几年,无论中型房企还是龙头房企,纷纷把扩大自身规模作为重点战略方向。
于是,大量房企在当时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下,借了巨额资金(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不断买地。当中,包括部分本身财力极为有限的房企。
他们押注政府早晚会放松调控,伺机扩大市场占有率。
但就目前看来,暂时还没机会。调控丝毫不见松动迹象,况且如此高的地价,即便没有限价措施,对购买力也是极大考验。
那么,开发商到底欠了多少钱?
wind数据显示,2017年A股136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6.58万亿元,同比增长34%。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2005年以来最高点(79.08%)。
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平均资产负债率小幅上升至79.42%。
其中,负债超过百亿67家,占49%;负债超过300亿37家,占27%;领头羊万科和绿地,负债达到惊人的9786.7亿元,和7550.8亿元。本土另一家房企,也有高达1934亿负债。
有人统计,如果按行业占有率15%的11家大型房企、总负债8万亿计算,行业总负债,可能达到50万亿,相当于去年GDP60%。
屋漏偏逢连夜雨。如今,不仅行情微妙,债务也到了集中偿还期。
据申万宏源统计,今年房地产债务到期量约1949亿,三四季度将迎来高峰。接下来两年,债务也相当惊人,每年增量超1000亿。
PART4
房企凭本事借的钱,能如期还上吗?目前看来难。
首先,楼盘销售回款,基本无法指望。因为短期内,调控不会放松,高地价项目太难卖。
其次,融资渠道不断收紧,融资成本水涨船高。
被堵融资通道包括:一,证券融资业务已被证监会发文禁止;二,国家明令禁止发行美元债务;三,房屋抵押贷款被列入实时监控范畴。
今年国内,已有多家房企公司债发行受阻。
仅6月,包括碧桂园、富力、合生创展、花样年、新城控股在内的约10家房企,中止公司债发行,总计规模接近500亿元。7月,美好置业集团宣布终止20亿元非公开债券发行。
也就是说,积土成山的高负债,很难通过借新还旧这传统模式,来循环偿付了。
债务大潮来临,融资却出现收缩,结果就是频现债务违约事件。
因资金周转问题,云南房企京鹏地产,一笔原本应在今年5月底兑付的信托(3亿元),出现了违约。这笔到期未兑付的信托,是两年前该公司的一笔融资。
还有天津市国资委控制下的当地最大房企天房集团,也被曝出“到期债务难以及时还款”。
中信信托曾发布报告,称天房集团无法说明信托贷款还款安排,存在债务违约风险。资料显示,天房集团负债总额1830亿,借款融资对象,几乎涵盖四大行、10大股份制银行和主流信托机构。
此外,包括中弘控股、恒盛地产在内的多家房企,也被曝出债务违约。
其中,上市房企中弘控股,累计逾期债务36.88亿元。更可怕的是,据说公司老板已经跑路。
项目停工、高管离职、工资拖欠,中弘可能是近几年来,第一家由于债务无法兑现,而倒闭的房地产公司。
PART5
可以预见,房企债务违约事件,还会发生。类似中弘这样的“倒霉”房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眼下开发商该怎么办?研究市场,管控好企业风险,才是第一位。
至于购房者,此刻完全有理由变得更从容。因为当前楼市,已经处于预期下行通道。换句话说,市场大概率将进入横盘态势,甚至出现房价明显下跌。
这并非无的放矢、危言耸听。
因为缺钱,拿地房企变少,导致地价下跌;地价跌了,更没人去拿地,购房者预期变冷。这会形成一个循环,放大效应,“加快市场变冷”。
多种迹象,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冷清的土拍,自不必多说。本周又有14个楼盘领出预售证,新增入市房源超过2500套,规模超过以往。
另据报道,杭州本土某大型房企,近日要求员工加快销售,坚决执行“早销、多销、快销”策略。此前,碧桂园更早已曝出,叫停“全覆盖”战略(三四五线城市全覆盖内),一切围绕现金转。
接下来楼市怎么走?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第一步:先不拍地;第二步:不顾限价出售:第三步:打折销售。当下正处于第一阶段。
我基本认同这个逻辑。对房企而言,如果限价继续严格执行,那么迫于资金压力,部分房企就不得不把高价地项目,平价甚至亏本销售。
毕竟,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断臂求生又算什么。
如果要改变这个局面,基本只有两条路:一是限价放开(还要看购买力);二是以便宜成本借到钱。现在看来,都很难。
或许,正如美剧《权力的游戏》那句经典台词:凛冬将至!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为此做好准备。
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地产新号
有兴趣的扫一扫关注起来吧!
-End-
▼
文∣麦格
编辑∣盐
?本文版权归“层楼”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有杭州楼市最新鲜的热盘和消息
ID:ultraplus_cross
长按二维码关注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