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读者白先生向南都记者投诉称,某知名网贷平台的催收团队正在用恶意注册短信验证码骚扰这类方式对其进行催收,平均1分钟收到50-60条验证码短信,对方称是其亲友将其姓名电话上报给了平台,而他并不认识所谓的这位“亲友”。
律师分析称,这是遭遇了平台贷后管理团队的软暴力催收。由于市面上大多数网贷平台都要求借款人在借款前填写联系人姓名、电话,以用于贷后管理。白先生的遭遇可能是由于其姓名电话遭到泄露,从而被某些借款人掌握,以“亲友联系方式”的名义上报了平台,导致平台后期催收找上门来。对此,律师认为,互金平台收集用户联系人信息的行为并非借贷功能所必须,是否合规值得商榷。
尽管该案例的发生具有极强的随机性,但个人信息泄露与平台过度索权,都是这次事件中白先生成为“被选中之人”的推手。
并未借贷,却因被催收一分钟收到五六十条验证码短信?
最近,南都记者接到读者白先生投诉称,自己并未注册某App进行借贷行为,却频繁接到催收电话,对催收电话不理会后,对方便使用投诉人的手机号码批量注册了一系列网站,从投诉人提供的截图和录屏来看,一分钟内收到了大量使用手机号码注册账户时,网站发来的动态验证码,约有50-60条。无奈之下,白先生向运营商申请开通“短信应急防护”服务,对这些来自端口类(包含端口、固话、国际号码)短信进行全量拦截,才得以免受侵扰。
据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豪分析,这可能是不法分子通过特制程序进行验证码下发,在不同网站利用客户号码注册申请,并进行恶意骚扰和敲诈行为。马军律师表示,这种行为属于软暴力催收的范畴,涉嫌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为何并未贷款,也并未有亲友贷款,就遭遇了此类骚扰?南都记者了解到,由于部分网贷平台要求借款人必须提供亲友、同事等联系人联系方式,才予以打款到账,根据惯例,一般平台要求填写2-5位联系人的信息。马军律师分析称,可能某些网站和App存在信息泄露,使白先生的姓名电话被网贷借款人掌握。借款人为避免平台催收找到其本人,故“随机”填写了白先生的联系方式,致使白先生来承受该借款人欠款不还带来的催收侵扰。建议白先生报警,查明是谁泄露了他个人的信息,追究相应的责任。
软暴力催收或因App强制获取用户紧急联系人
据南都记者了解,部分金融App除了要求借款人填写紧急联系人信息外,还因此向用户强制获取读取通讯录权限,以便在进行贷后管理的催收环节,对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进行外呼侵扰,间接催促借款人还款。白先生诉称不认识平台催收时提到的某借款人,也很有可能是因为白先生在这位借款人的通讯录中,而借款人被平台“爆通讯录”了。
实际上,南都金融合规研究课题组近期对近100个主流移动金融App的账户密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了测评,结果发现,约有73%的互金App都强制读取通讯录,或需要收集用户的联系人信息。而在某些网贷App的隐私政策中,也确实存在霸王免责条款。比如58好借在收集通讯录信息和联系人信息时解释说,是为了催收,且要求用户自行处理好风险。“特别地,请您确保您在向我们提供您的紧急联系人信息前,已经获得您的紧急联系人的同意,以便我们、我们的关联方或合作方可以通过您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您的紧急联系人。如您向我们提供紧急联系人信息的行为未经过其本人同意,我们与您的紧急联系人进行联系所发生的的风险及责任将由您承担。”其隐私政策原文如是说。平台通过这种条款,将添加紧急联系人后产生的风险与纠纷等责任都抛给了借款人。
针对以上条款,马军律师认为并不合理。“首先,我认为添加紧急联系人的行为本身就不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问题是如何确保已征得联系人的同意将手机号给借贷平台,如果借款人为征得紧急联系人同意,是否意味着借贷平台属于违法收集个人信息。”他向南都记者这样表示,“再者,在借贷时强制收集联系人电话,是否属于强制收集。从合理角度看,添加联系人并不是借贷功能所必须,强制添加是否是强制收集值得商榷。”
采写:南都记者熊润淼实习生陈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