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记者王樊、见习记者谭红报道:近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714高炮”小额贷款骗局。“0门槛、免抵押、资金秒到账……”这些看起来非常诱人的噱头,很可能只是一个“鱼饵”,如果你不小心上钩了,就有可能踏上一条“以贷还贷”的“不归路”。
省会南昌的张先生就是这样一条因一时心动咬了钩的鱼.“这就是一个无底洞,残酷而冰冷,触碰不得!”年逾三旬的张先生说出这番话时,一脸疲惫与悔恨。
因为身陷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之中,他将原本安稳的生活过成一团乱麻,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欠下55万元债务。他告诉中国江西网百姓之声记者,希望以自身的经历来提醒广大群众,千万不要以贷养贷,以致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为“捞外快”,中年男落入“泥潭”
“我自己确实太傻。”在电话联络多次后,张先生才鼓起勇气来到记者的办公室。他满脸愁容,手里拿着整理好的借款明细。
张先生原本是某银行外包临时工作人员。工作之余,为“捞外快”,他开始从事过桥资金和存款业务的中间人,以赚取介绍费。“2010年接触到过桥资金中间人业务,第一笔过桥业务发生在2011年。”张先生称,过桥业务陆陆续续做过几次,赚的不多,收益约在10万元。
不过,张先生所从事的过桥业务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一旦遇到资金链断裂,风险极大。“2013年有一笔过桥业务涉及资金1500万,有抵押,但事后借款公司还不上钱,我作为中间人按照约定要赔偿50W,经几番交涉后降到赔25W。”张先生说,这还不算完,“糟心的事儿一件接一件”。
据张先生称,不久之后,他又在“拉业务”的微信群里找到了一笔存款业务。为了做业务,张先生用高额的利息诱惑存款客户转存,并提前支付了18万元以示诚意。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收到他钱的客户并没有如约在指定银行存款,而是一拖再拖,最后直接跑路消失了。张先生称,“因为这事儿本属违规,是个灰色产业,所以也不敢报警,选择了自己承担。”
接连两次“挫折”,让张先生元气大伤,赔掉了自己全部的存款。他开始套现信用卡和车贷。
然而,没过几天,信用卡又到了还款日期。“其实这个时候欠的钱也就十多万。”张先生说,就是这笔债务,让不愿张嘴向亲朋好友借钱的他“沾上”网贷,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现状的控制。
以贷养贷,恶性循环越陷越深
“2018年单位改革,从此就失去了工作,一直待业在家。”张先生说,信用卡的还款日期又如期而至,没有收入来源的他想到了网贷,从此开始了无尽的噩梦。
“第一笔网贷是5000元”,此后张先生陆陆续续在多个平台申请网贷,开始了以贷养贷的日子。
为了维持网贷不逾期他不断借新债还旧债。“刚开始的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随着注册的网贷平台越来越多,能贷到的钱越来越少”,张先生说,刚开始注册的时候一次能贷5万,到后来只能几千,如今已经从54家之多网贷平台借过款。
从2017年至今,他每个月都要在各种借款、还款中度过,欠款本金利息累计达55万之多,而没有收入来源的张先生,窟窿越来越大,已无法自拔。
“千万不要以贷养贷。”采访快结束时,张先生感慨说,“我用来还款的钱,多半是从其他借贷平台上借的,这些钱很快又被借贷平台拿出来放贷,这完全是在空手套白狼。”当张先生搞懂这个道理时,已经太晚了。如此循环往复,这些借贷平台上的钱永远都难还清。
张先生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搜索借款APP,下载、注册、登陆、评估额度、申请借款,有的解了燃眉之急,有的撕开一条口子,然后“窟窿”越来越大。如今网贷申请方便到只需要一部手机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轻松下款,选择多,申请简单,让不少人一旦尝到下款的甜头,便止不住自己那双手,疯狂撸新口子,拆东墙补西墙。“开始似乎很轻松,但是承担的后果是沉重的,最终难免沦为盘中餐。”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金贷客观上支持了惠普金融的发展,但也伴生出畸高利率、暴力催收等行业乱象。3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坚决行动,严厉查处“3·15晚会”曝光的信息通信领域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对现金贷的监管升级,也是为了使其回归普惠金融的本质。
一位的律师提醒,鉴于借款事实的存在,张先生首先需要偿还借款的本金。就利息而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因此张先生可以此为由与平台协商。但是,如果拒不还款,对方起诉到法院,那么张先生就有可能被列入“失信者黑名单”,一系列行为将受到限制。律师表示,催收行为亦应在合法范围内,张先生如果遇到恐吓、侮辱等催款威胁,可报警或通过诉讼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