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许坠亡的酒店窗户(图片来源:小许伯父供图)
刚刚从南京一所著名的211大学毕业2个月的阳光大男孩小许(化名),原本风华正茂,却不幸坠亡,只留下一份遗书和留给亲人无尽的悲伤!
9月2日,陷入悲痛中的爷爷奶奶还收到贷款平台的催收电话。而此前的8月31日下午两点,小许在南京一酒店坠亡。“这几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抗争,每当夜深人静,那种撕裂的感觉都会把我摧残得七零八落,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在坠亡前,23岁的小许向同学发去了这条信息。
去世前90天34笔网贷申请去世前360天56笔网贷申请
小许的伯父告诉记者,昨天也有叫“蓝猫金融”和“青草贷”的平台打电话给他的弟弟(小许的父亲)催收贷款。根据小许伯父提供的催债录音,孩子从青草贷借了3000元本金,并有一天逾期。蓝猫金融则称小许在其平台一共有两次贷款,其中一次是1100元,目前尚欠505元。许伯父说,孩子一直都很乖,从小学到高三成绩都非常好,给家人的印象一直都很阳光。今年4月的时候,许父就收到孩子短信,说欠了大约9万元校园贷,一直在拆东墙补西墙,实在顶不住了,才给父亲发短信,希望父亲能帮他还上。
许父到其学校旁边的一个派出所报了案,并将钱打给了孩子,以为孩子还清了校园贷,没想到,直到孩子去了,还在收到贷款平台的催款。小许伯父说,听警方介绍,今年8月小许还曾向同学借钱,应该是为了还网贷。记者用小许常用手机号码通过第三方信用系统查询发现,该号码90天内申请网络贷款34笔,360天内申请网络贷款56笔。据小许伯父介绍,小许今年7月大学毕业后,成功应聘进无锡一家单位,但因有考研打算,便放弃了工作机会,留在南京复习考研。针对小许自杀是否与校园贷有关,警方已介入调查。“撕心裂肺的痛,请远离校园贷。”小许伯父说,像白纸一样单纯的少年,转瞬即逝,希望所有大学生们能以此为戒,不要再让这种的悲剧发生。
从2016年5月开始的1年半时间里,原银监会、教育部等部委不断针对校园贷出台文件,监管态度不可谓不严厉。“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就明确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
然而,校园贷却屡禁不止,甚至还“创新”出了更多的高利息收取方式。此前,校园贷可以说是“血债累累”:
●2016年3月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郑德幸,先后在多个校园金融平台贷款近60万元,无力偿还,在贷款方多种手段催债之后,不堪心灵伐戮的他,从青岛市一宾馆8楼跳下死亡;
●2017年4月
厦门华厦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深陷校园贷,被发裸照催债,在泉州一宾馆烧炭自杀;
●2017年9月
21岁的陕西大二学生朱毓迪贷款20多万,无力偿还时跳江自杀。而在失联前,他还给同学发去一段自残的小视频,上面的他左手割了3道很深的伤口。……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闪银、拍拍贷、及贷等平台在国家取缔校园贷之后,仍悄悄从事该业务。
在记者测试的平台中,仍从事校园贷的占比超过42%。
其中,闪银平台向学生发放高利贷年化利率高达199.38%,该平台还“发明”了变种砍头息,借1000元,实际只得790元!
测试平台授信、下款情况汇总:制图:每日经济新闻邹利
那些痛失子女、悲痛欲绝的父母,见到此情此景,不知该作何感想?
校园贷频作恶,为何屡禁不止?
行业观察人士、消金社联合创始人肖世海认为:
第一是以前的校园贷机构形成了路径依赖,也不会干别的,只会放校园贷;
第二是一些现金贷产品被包装成了常规的消费分期产品,从而渗透到了校园市场;
第三是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普通学生并不是非常优质的借款人,即便能给予贷款支持,其额度也有限,那么有更多资金需求甚至形成借贷习惯的学生,只能向校园贷伸手。
供给和需求一直都存在,而监管未能对“变相校园贷”进行识别和有效惩戒,很难抑制供需双方的结合。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分析:
从借款人角度讲,整个社会倡导提前消费,“00后”“90后”形成了借款消费的习惯,在“6·18”“双十一”等购物节的全方位轰炸下,剁手党走上了借贷之路。从借贷平台角度讲,无非是“利益驱使”,因为在当下环境,校园贷是不错的利润增长点。而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认为:
监管对于校园贷的监管原则是开正门、堵偏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布局,严禁小贷公司及非持牌机构染指。不过从实践中看,银行积极性不高,仍遗留很多空白之地,给非持牌机构留下了很多空间。
银行积极性不高,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利率限制。校园贷的盈利模式在于高息覆盖高风险,但银行作为正规军,被各方寄予厚望,不可能走高息的路子,导致银行的校园贷产品很难盈利,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二是经营限制。校园贷市场太分散,首先把不能跨区域经营的地方性银行排除在外,而全国性银行都是大块头,校园贷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引起战略层面重视。三是竞争因素。互联网巨头借助支付工具,已经实现了对校园群体的高度渗透,牢牢握住了这个市场,对于银行机构而言,校园贷并非未开发的处女地,即便全力投入,未必能有好的成绩。四是声誉风险。校园贷业务空间有限,但舆论敏感性很强,极易引发声誉风险,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积极性。
对于小贷公司和非持牌机构而言,大学生虽然没有收入来源,但信用意识比较强,属于相对优质的客户,在经营压力下,这些机构并不愿意放弃这块市场。同时,在实践中,识别借款人的学生身份需要放贷机构主动作为,若放贷机构有意不作为,以未能识别借款人身份为借口向大学生群体发放贷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搪塞监管和舆论监督,所以不少机构仍在抱着侥幸心理从事校园贷业务。
认清这些“套路”对不良校园贷说No!
又到开学季,校园贷引发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但不少大学生因刚入社会,对其风险缺乏认知,易被蒙骗。
读图↓↓认清这些校园贷“新马甲”,防范不良校园贷。
希望大家读完顺便点“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评论、满意、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来源:财经菁英汇(cjjyhzg)综合每日经济新闻(易望奇易启江)、人民日报等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来源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QQ:做删除处理编辑整理:财经君(:caijingjun88)欢迎添加交流!
重磅推荐权威财经新媒体
滴,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