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新朋友点击标题下的蓝色字“交易金融平台”关注我们
新年伊始,“前科累累”的大连机床和东北特钢继续曝出债券违约事件,似乎意味着债券违约仍是2017年值得警惕的黑天鹅之一。
1月26日,大连机床在银行间市场通报了债券违约进展情况,并详细披露了公司及子公司所拖欠利息和汇票垫款的银行机构,累计拖欠中国银行等17家机构8025万元利息和2.94亿元银行承兑汇票。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大连机床由于产品附加值不高,经营陷入困境,再融资渠道不畅,现金流出现恶化,多只债券违约,上述被欠息和进行过承兑汇票垫款的机构,在新的一年,清理欠款的工作恐怕是有的忙了!
债券连环雷
大连机床、东北特钢等公司债券连续违约,或许预示着2017年信用违约仍然是需要警惕的风险。
实际上,回顾过去的2016年,债券市场违约事情此起彼伏,呈现出年初和年尾尤其多的特征。去年3月和4月,广西有色、东北特钢和中铁物资等爆发违约,11月、12月,违约事件再次密集袭来,大连机床、中城建、内蒙古博源控股再次拉起债市违约警报声。
1月26日,大连机床披露,由于未能按时足额筹措到期偿付资金,“15机床CP004”(金额5亿元)已构成实质性违约,后期将于大连政府部门和债券持有人保持密切沟通。
实际上,这只是大连机床存量风险的冰山一角。主营机床制造与销售的大连机床,债务负担沉重,资金周转压力大,触发债券连环违约。
目前,大连机床已有4只债券实质违约,除“15机床CP003”(2亿元)技术性违约,逾期1天兑付外,剩余3只债券分别为“16大机床SCP001”(5亿元)、“15机床CP004”(5亿元)、“16大机床MTN001”(4亿元)。
另外,大连机床还有2只债券因为15机床CP004触发交叉违约条款,分别为“16大机床SCP002”和“16SCP003”,需要公司在2017年2月10日前追加增信或限期赎回。
融贸通联合国内众多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央企,实力民企整合全国贸易金融产业链,提供信用证融资,一般贸易回购,贸易流量服务,不动产抵押融资,托盘融资及跨境金融信息服务!我们提供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平台欢迎大家申请加入会员,联系人HENRYkmart2011
Wind数据统计显示,大连机床存续尚未兑付的债券共8只,募集总金额达38亿元。
欠17家银行利息汇票3.7亿
那么,除了这些“倒霉”的债券持有人,贷款给大连机床的银行和机构又是哪些呢?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大连机床详细披露了自身和子公司所拖欠银行和机构的利息及承兑汇票垫款,涉及合计17机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13家银行和4家租赁公司。
其中,拖欠中国银行的利息最多,高达2544.4万元,其次为中国进出口银行1521.4万元,租赁公司则囊括了河北租赁、信达租赁、中航租赁和长城租赁;银行承兑汇票方面拖欠招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分别为1.5亿元和1.44亿元。
据记者了解,大连机床前身为大连机床厂,2004年后大连机床改制由国有独资变为国有参股,现在已经成为自然人实际控制的公司,已经没有国有股成分,注册资本为1.45亿元,董事长陈永开为实际控制人,持股51.57%。
2016年三季报显示,截至去年三季末,大连机床账面货币资金只有25.1亿元,含应付票据在内,大连机床合计债务高达180.87亿元,短期借款60亿元,总资产234.6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53.8亿元。
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98亿元,利润总额7.59亿元。2016年三季报显示,大连机床前三季实现营业收入1356.6万元,同比增长28.46%,净利润亏损4030万元。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大连机床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盈利变现效率偏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公司债务负担和周转压力维持高位且再融资渠道不畅。
中信建投证券报告也认为,截至2016年三季度,大连机床现金流明显恶化,不仅经营现金流由正转负,筹资现金流也出现大额净流出,融资恶化可能与公司债务负担较重且经营活动回款能力下降有关。
或许由于历史沿革上有着不解渊源,大连机床债券违约后,机构呼吁大连市政府协调解决其债务危机。
大连机床表示,接下来将定期配合主承销商调研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并与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及汇报渠道,积极开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尽快完成对违约债券的偿付。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长期以来,债券违约事件,在国内债券市场一直很少见。即使出现一定的“兑付危机”,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总会在关键时刻介入,救助陷入困境的发行人。这其中,国企债券更是存在“刚性兑付”的神话,被认为有政府隐形担保和兜底,安全性极高。
不过,近两年债市暗流涌动,这一情况正在悄然改变。就在去年(2016年)末,东北特殊钢集团、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以及四川煤炭产业集团等在一个月内接连曝出“不能按时兑付债券,造成投资者或债权人无法收回投资”的兑付危机,而它们当中不少企业本身为国企或是经历了国企改制。
业内人士认为,国企“刚性兑付”神话破灭是债券市场打破刚兑、迈向市场化的重要标志。在债券违约渐成常态的同时,违约债券处置的配套制度也亟待完善。
2016年年末以来,东北特殊钢集团、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以及四川煤炭产业集团等国企在一个月内接连曝出债券兑付危机。申万宏源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介绍,2016年,不论是违约债券数量还是发行主体和违约规模等方面,债市违约风险都呈现大幅提升态势。
范为表示,2016年整个债券市场违约79只,违约金额403亿,增速非常高,比2015多220%,而其中不仅有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甚至是央企,其中国有企业违约比例占比最高,达到400亿的40%。按照目前的违约概率,预计2017年可能会有100只左右的债券、500亿左右的金额出现违约风险。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企债券一直存在“刚性兑付”神话,被认为有政府隐形担保和兜底,安全性极高。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指出,这样的担保和兜底本身就不合乎市场运行规律,“政府担保本质上不妥。在合同层面,地方政府作出的行为代表了地方老百姓的共同意愿肯定是不对的。”
据了解,我国债券市场的第一例国企违约发生在2015年4月,违约的发行人是电力设备制造商保定天威。如今,随着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发展步伐放缓、重创钢铁和煤炭等行业的现金流,债市违约现象正在加快发生。
范为表示,虽然我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等,但执行效果欠佳,已有多个违约事件出现信息披露不及时的情况,“有很多在信息披露上没有完全充分和透明。债券市场分成利率品种和信用品种。信用品种本来就有一定的违约概率,2014年以前,基本上都是靠行政手段处理违约风险,因此给市场一个错觉,认为债券市场是刚兑,不会出现问题。一定要强调在信息披露上以及信用评级方面的工作。信息完全披露、评级充分披露后,对市场减少一些因为信息不透明造成的违约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部分违约债券已完成兑付,但违约债券整体处置情况仍不容乐观。此外,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认为,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违约处置机制尚未建立,评级独立性、信息透明度不高、受偿环境不佳等暴露出债券违约处置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债权现在有明确规定,是由资金管理人和托管人负责解决这一类纠纷,如果存在信息披露不实,证监会应对他们进行处罚,由此产生股票持有人和债权持有人受到损害的,那么应当依法进行惩处。”
2017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阻碍企业信用状况改善,产能过剩行业将出现长期分化现象,部分低质量企业仍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信用风险暴露逐步显性化。范为说,债券市场可以探索建立违约债券转让市场,“类似于坏账处理的体系来处理。因为我们在2000年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出来进行转让,债券违约本质、各银行贷款违约是一样的,也应该可以通过转让不良资产处理的方式进行消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应当健全我国信用债保险产品和加强我国信用互换市场建设,通过逐步取消对投资者准入的相关管制,逐步激活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交易功能,增加市场流动性。
请大家加入我们交流群或是加入会员俱乐部,请加kmart2011联系人HENRY,并备注业务方向,我们会安排到相关业务群组。我们专业融资撮合平台,请全国各地资金方,融资需求方进驻。请长按下图本二维码,关注我们吸收更多...